2024年07月27日 星期六 农历甲辰年  六月廿二  
古镇文化 >>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古镇文化 > 正文

让沉睡"非遗"活起来,斗门民俗文化节火热上演

更新时间:2018-09-12 15:20:34  来源:南方日报点击次数:975次

9月9日,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西滘村锣鼓喧天,随着醒狮的“唤醒”,一连两月的斗门区第三届民俗文化节拉开序幕,斗门民俗文化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璀璨绽放的时间。

据主办方介绍,斗门区第三届民俗文化节将布下12场大戏,释放“非遗”文化魅力。游龙船、装泥鱼、织鱼笼比赛、沙田民歌大赛、赵氏家族祭礼、非遗美食展、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等一系列的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将轮番上阵,全面展现斗门的文化魅力。

“而到了10月28日,这场民俗文化盛宴的压轴大戏将在浪漫的沙田民歌中唱响。”珠海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,届时,18对新人将乘坐疍家小船,在两岸民歌的祝福声中完成独具传统特色的婚礼仪式,开启人生新阶段。

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、用起来、火起来。通过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,斗门未来将进一步挖掘利用民间特色文化资源,展现本土民俗文化风情,注重于旅游产业的融合,进一步焕发“非遗”魅力。

一连两月

12场大戏精彩不断

9月9日,锣鼓声中,一黄一红的两头靛睛狮子打破了寂静,采青人单掌破椰,向西滘河两岸驻足围观的游人展现了“非遗”的魅力,而后,农艇竞赛、花舟巡游,令人叹为观止。

下午,在莲洲镇逸丰生态园,则上演了一场“色香味”俱全的“非遗”文化大餐,逾万名市民闻讯赶来,看醒狮大赛,品非遗美食,观装泥鱼、织鱼笼,好戏连台。在美食区,大赤坎叉烧、横山鸭扎包、锅边糍……每一档摊位面前都排起了长队。在织鱼笼比赛中,各位年轻的“小师傅”大展身手,小小的竹篾在他们手中飞快转动缠绕,不一会儿鱼笼就成形了。

“小时候,编鱼笼是每个大人必备的手艺活,后来没什么人打鱼了,会装泥鱼的人越来越少。”如今,装泥鱼传统技艺被挖掘后,先是被编成了少儿舞蹈,在各类少儿花会演出,甚至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国际舞台;这几年,随着“非遗进校园”的进程,孩子们指尖灵巧穿梭于竹篾间,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正重新焕发活力,国家级非遗——“装泥鱼”项目传承人黄国富说。

除了见证这“心灵手巧”的绝技,一连两月的第三届斗门民俗文化节还将精彩连连,此次盛会将以不同的民俗项目为单元,设置12场“非遗”大戏,在斗门全区各镇街开设专门展示区域,让市民全方位、零距离地感受珠海斗门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情,使优秀文化传承更贴近生活、深入群众。

如今,举办到第三届的斗门民俗文化节已经发展成融民俗展演、比赛竞技、旅游休闲、民俗婚庆、非遗培训、原生态非遗展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。其中,12场“非遗”大戏还分为竞技和展示展演两大类。举办方说,竞技类包括农艇竞速、织鱼笼比赛、醒狮比赛、沙田民歌大赛、装泥鱼大赛;展示展演类则包括莲洲地色培训班、赵氏家族祭礼原生态活动、第七届“斗门水上婚嫁”集体婚礼、非遗美食展、非遗图片展、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、五镇六街曲艺展演、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展示、地色《八仙过海》表演、游龙船。

彰显魅力

皇族祭礼将原汁原味上演

“在12场‘非遗’大戏中,三大活动值得关注。”沈俊校说,除了首批在莲洲镇西滘村和逸丰生态园举行的农艇竞赛,9月15日还将在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、接霞庄进行“赵氏家族祭礼原生态活动”;10月28日,在白蕉镇南澳村举办“斗门水上婚嫁”集体婚礼和第十二届沙田民歌比赛,这将是民俗文化节的最大亮点。

与以往不同的是,9月15日将举行的“赵氏家族祭礼原生态活动”的路线将进一步调整优化。“此次祭礼将从南门小学出发,在菉猗堂祭礼后,延伸至接霞庄长长的石板路上巡游,皇族韵味浓郁。”沈俊校说。

“而到了10月28日,这场民俗文化盛宴的压轴大戏将在浪漫的沙田民歌中唱响。”沈俊校说,届时,18对新人将乘坐疍家小船,在两岸民歌的祝福声中完成独具传统特色的婚礼仪式,开启人生新阶段。

作为斗门民俗文化中的“瑰宝”“水上婚假”和“装泥鱼”两项国家级“非遗”项目在此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。

“让多彩非遗与游客、市民零距离互动,让文化遗产活起来、用起来、火起来。”在沈俊校看来,这次文化盛宴将全方位展示斗门地区的民俗文化风采,使本土优秀文化魅力多维度释放。

“民俗文化展不仅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展示,更是一次让外来游客感受斗门文化底蕴和风情的旅游娱乐活动。”沈俊校表示,通过覆盖面广、趣味性强、参与性广的市民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,斗门成功挖掘利用民间特色文化资源,展现本土民俗文化风情,进一步焕发“非遗”魅力,成功打造了一张斗门文化新名片。

斗门区是“中国曲艺之乡”。斗门全区目前有曲艺社团50多个,“曲艺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也是非遗文化内容。”斗门区曲艺协会负责人何国雄表示。为体现这一鲜明特色,在本届民俗节前后,白藤街道联藤曲艺社、斗门镇南门曲艺社、乾务镇马山文化广场、莲洲镇文化活动中心、白蕉镇白蕉村文化广场、井岸镇西堤公园显利乐坛等五镇一街,将举办曲艺表演,悠扬婉转,自有一番欢喜滋味,曲艺韵味浓郁。

文化传承

“非遗”进校园成学校特色招牌

通过这一场场“非遗”文化活动,市民可以亲身体验一把“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”的文化实践。

记者获悉,目前斗门区共有非遗项目25个,其中国家级的2个、省级的6个、市级的19个。对于城市来说,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岁月留下的财富,是文艺创作创新的源泉,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。但在十几年前,这些具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化习俗,面临的传承环境并不乐观。

近年来,斗门区通过深入挖掘以“非遗”为代表的传统习俗文化内涵,并进一步与旅游产业结合,串联起散落在斗门各个角落的文化遗珠,为其带来人气、注入活力。

“本届民俗文化节,强调传承与发展,强调后继有人。”沈俊校说,作为本届民俗文化节的最大亮点之一,沙田民歌比赛与往年不同:比赛设两个组别,即中青年组别和少儿组别(14岁以下),旨在让一批颇具民俗文化实力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。此外,在织鱼笼比赛、醒狮比赛等活动中,同样设置少儿组,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民俗文化,在接受中传承、发扬光大。

与此同时,非遗课堂在斗门校园一步步推开,越来越多孩子家长成为“非遗迷”,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来。

邀请非遗专家介绍非遗知识、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、成立非遗传习和培训班、开展培训特色课程……目前,斗门“非遗进校园”工作已走进斗门40多所学校、幼儿园成立传承基地等近50个。

其中,国家级非遗名录“装泥鱼”和“水上婚嫁”,分别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、横山中心小学建有传习基地;省级非遗名录“七月三十装路香”舞火龙项目,在井岸镇新堂小学建有传承基地;斗门镇和风中学为赵氏家族祭礼的传承基地。

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,使学生全方位、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,让校园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‘窗口’。”斗门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
如今,在斗门,不少学校还会自行举办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才艺展演活动,如斗门区灯笼小学的沙田民歌大赛,东风小学、新堂小学、和风中学等学校的醒狮、舞龙和赵氏家族祭礼的展示活动,都已成为学校的特色“招牌”。

作者编辑:admin



邮箱:zgfyccw@163.com
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招聘信息 | 组织机构

主办:中国非遗传承网

邮箱:zgfyccw@163.com

版权所有:中国非遗传承网